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芯片
2022-04-19 09:46:15 来源: 泰安肿瘤 咨询医生
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芯片
[标签:url]
[标签:科室]
摘要:5年前,一个研究鼻咽癌的科学团队承诺,基因芯片能像气象台预测天气一样,预测鼻咽癌发病风险。如今,他们做到了。这场“广东癌”攻坚战,最近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中山大学附属 医院,吐出两毫升新鲜唾液,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芯片就能判断出测试者是否属于高危人群。南都记者采访该芯片研究团队的两位教授,详解如何科学预警“广东癌”。
溯源:百越部落、亚 盐和EB病毒
鼻咽癌,是一种主要发生在鼻咽部咽隐窝的恶性 ,属上皮细胞来源;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2-3倍。
与其他癌症不同,鼻咽癌发病具有明显地方特性,也被叫做“广东癌”。中山大学 防治中心数据显示,全球每年鼻咽癌新发6.5万病例,中国占2.8万例,华南地区约2万例,占全国近70%。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海南等省区以及香港、澳门地区都是鼻咽癌高发区,其中又以广东省发病率为首,特别是广东中西部,年发病率高至30-50/10万。
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芯片研究主要参与者、中山大学 防治中心贝锦新教授介绍,从“两广”地区出去的移民,在新加坡、美国或加拿大患病的风险都比当地其他人高。“这样的现象提示我们,鼻咽癌可能与他们的遗传背景有很大关系”。
2010年,新加坡一位科学家在《癌症》英文版杂志上提出一个假说,认为鼻咽癌起源于古代南方的百越部落。他通过观察鼻咽癌发病率在各国分布情况,结合不同地区人群的来源、风俗习惯等,推测发现拥有百越部落风俗习惯遗留的地区,与鼻咽癌发病率高的地区非常吻合,因此提出鼻咽癌基因是由百越部落携带并散布出去的。
贝锦新介绍,以往研究说明影响鼻咽癌发病的除了遗传因素,还有环境因素。两广地区尤其是以前的水上居民,腌制食物如咸菜、咸鱼、腊肠等的摄入,增加了鼻咽癌患病风险,这类腌制食物多含有亚 盐这种致癌物质。
此外,EB病毒感染也与鼻咽癌密切相关。EB病毒主要通过唾液等体液传播,全球95%以上 都感染,它会潜伏在人体的B淋巴细胞中未被激活。而EB病毒如何感染鼻咽上皮细胞、参与鼻咽癌致病作用仍是国际研究热点。中山大学 防治中心研究人员进行鼻咽癌预警芯片研究时发现,在种类繁多的EB病毒中,两广地区常见的EB病毒特殊亚型可能更易导致鼻咽癌发生。
“然而不能说哪个因素直接导致鼻咽癌,各种因素之间的影响是交互的”,贝锦新说,比如在爱吃腌制泡菜的我国东北地区和韩国,鼻咽癌发病率就不高,因为疾病并不是由一种因素决定,还要看基因背景和环境因素等差异。
突破:唾液检测简便更易检出病毒状态
鼻咽癌多发于看似毫不起眼的鼻咽部。鼻咽位于鼻子后方,前方与鼻腔相通,下方连接口腔和喉,上后方为颈底、颈椎,地方不大,也就几立方厘米,但鼻咽癌一旦形成,一场以鼻咽部为前线的你死我活的人瘤大战就悄然打响。
我国高发区的鼻咽癌大多数恶性程度高,而鼻咽癌早期症状比较轻微或不是很特异,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所以就诊时中晚期患者占了2/3。”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 中心名誉主任曾益新在预警芯片新闻会上介绍,目前早期(I、II期)鼻咽癌患者五年生存率约90%,I期绝大部分可以根治,晚期(III、IV期)鼻咽癌的五年生存率约为50%。
形成有个过程,长到一定程度后,破坏周围正常细胞和组织时,可产生一些早期信号,如部分患者会出现回缩性血涕、单侧性鼻塞、耳鸣或听力减退、持续性偏头痛、复视等眼部症状、颈淋巴结肿大。若出现以上症状,可能就是鼻咽癌在向人们发出示警的信号。
贝锦新教授介绍,鼻咽癌是癌症中相对来说最易治疗的恶性 ,而且治疗技术也不断更新,但难就难在绝大部分患者就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
如何从症状并不明显的人海中,尽早“打捞”起鼻咽癌潜在患者,曾益新院士团队花了19年,2010年接受南都采访时曾表示,“希望这个基因芯片能像气象台预测天气一样预测鼻咽癌发病风险。”
“鼻咽癌是华南地区重大的健康问题,我们单位几代人都把它作为研究重点,打下了很好基础”,曾益新院士课题组1997年开始建设鼻咽癌样品库,对鼻咽癌进行了大样本、全方位、多层次系统的病因学研究。2002年,研究人员利用家族性鼻咽癌进行研究,发现了鼻咽癌易感基因在4号染色体上,首次为遗传学提供了鼻咽癌有遗传性的证据。2010年,团队完成了大规模人群样本量的鼻咽癌易感基因筛查研究。
贝锦新介绍,如今鼻咽癌筛查,比如鼻咽间接镜等,已经比较接近诊断阶段,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内部情况。而鼻咽癌预警芯片不同,“我们希望能够在鼻咽癌还没发生的阶段,就能够预测出患病几率,以及是否携带相关致病基因,给个体在极早期提供风险提示”。
曾益新团队前期研究发现,健康个体较易感染不同亚型的EB病毒,经过个体因素与外界刺激后,病毒类型会不断变化,如与鼻咽癌相关的EB病毒特殊亚型被激活,个体就会更容易得鼻咽癌。
为什么选择唾液检测?中山大学 防治中心张子辰医生介绍:一是出于无创性及简便性等因素考虑,二是EB病毒喜欢“定居”于鼻咽粘膜,唾液相较血液,更加容易检测出所感染的EB病毒状态。现阶段同时还要抽血,主要是为了防止唾液留取质量不合格导致检测失败,用以备用。如果被测者有不能采血的因素(如血友病等)或强烈排斥抽血,也可以不抽血。由于基因不会轻易改变,所以对鼻咽癌患病基因的检测只需做一次就够了。贝锦新建议,通过预警芯片检测出的中高危人群可以定期做EB病毒类型检测。
试用:收费不足千元将有定期随访
现在的鼻咽癌预警芯片已经在临床上进入试用阶段。贝锦新介绍,曾益新院士研究团队对预警芯片抱有很大期望。“如果我们能把鼻咽癌高发人群筛选出来,针对这些群体做些健康管理意识教育,就能降低他们 鼻咽癌的风险,对高发区人群来说非常有意义”。
预警芯片区分鼻咽癌患者和正常人群的准确率为88%。今年春节后至今,100多人到中山大学附属 医院进行了预测,出现了一些高危或中危人群。中山大学 防治中心分子诊断科主任邵建永介绍,“高危不一定代表发病,可以通过生活的干预,甚至将来能够有药物进行干预。”
邵建永介绍,针对已经检测的人群,中大 防治中心成立了随访小组,通过随访观察他们会不会发病、发病几率,并通过一年一次并且长期的随访,测算统计预测和发病率的误差,进一步证实和提高预警结果准确率。
邵建永还透露国家对这个项目未正式定价,目前仍属院内临床检验项目,非商业化生产,“按照耗材等成本,每例检测收费920元”。“当然有些指标,如EB病毒类型和滴度,是要在不同阶段监测的,但也只需几十块而已”,贝锦新介绍,随着技术发展以及检测人群增多,费用应该会有所下降。
南都记者从中山大学 防治中心了解到,一项个人自主评估检测软件也已完成并将发布在公共网站上,让大众能够自行输入并记录个人健康数据,进行监测管理。“曾益新院士团队还会研发与EB病毒相关的预防性疫苗,从根源上降低鼻咽癌发病率”,贝锦新介绍。
适用人群
1、基因芯片检测不是检测鼻咽癌,是预测鼻咽癌,针对未发病的正常人。
2、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海南等鼻咽癌高发区居民,尤其存在鼻咽癌家族史
3、EB病毒抗体阳性
4、长期吸烟、被动吸烟及酗酒
5、长期进食腌制食品
6、长期接触有害气体、液体、粉尘等高危人群
检测原理
检测人的鼻咽癌遗传易感位点。所谓遗传易感,就是某个人从基因层面上就决定了其对鼻咽癌的抵抗能力差于正常人。
再结合其它已知的鼻咽癌高相关因素,如饮食习惯、年龄、性别、及EB病毒感染状态等。鼻咽癌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2-3倍。
最后综合评估,将所有因素分值化、数字化,最终得到一个评分,评分在2以下是低危,2到10中危,10到100高危。
测出高危怎么办
高危只是说发病可能性要高于正常人,但始终不发病的可能性也存在,建议加强体检频率并做针对性检查,如鼻咽镜、EB抗体监测等。相反被评为低危的人,不代表一定不发病,只是发病概率很低。
检测流程
1.受试者需前往中山大学 防治中心,向医生进行测试咨询、申请检测与知情同意;
2.医生会根据个人生活习惯等,协助受试者填写必要的流行病学信息表,以便进行针对性评估;
3.受试者开始进行鼻咽癌易感基因检测项目及EB病毒VCA-IgA、EBNA1-IgA滴度检测项目;在中山大学 防治中心挂号分子诊断科收发室领一个唾液收集盒,在工作人员指导下留取两毫升新鲜唾液;拿着工作人员开的凭条去抽血处抽血,抽血无需空腹,但留唾液前要提前半小时漱口,并停止进食;
4.医生会根据两项检测结果,结合受试者的流行病学信息表,整理出鼻咽癌发病风险综合评估报告,只需5个工作日。
(实习编辑:梁敏姿)
TAG:
上一页:鼻咽癌发病隐藏预防措施有哪些
下一页:晚期胃癌该注意什么
相关阅读
- 2022-05-05早期大小改变可预测心肌梗死乳腺癌一线治果
- 2022-05-04早期大小偏离可预测转移性乳腺癌一线治果
- 2022-04-25Bruce学:20年的随访结果支持早期乳腺癌的保乳治疗
- 2022-04-19鼻咽癌放疗诱发中风
- 2022-04-19鼻咽癌放疗让人又爱又恨
- 2022-04-19鼻咽癌放疗要多次长期